花錢買“鐵飯碗”?400多名大學生受騙!避坑指南→
2025-02-20 17:03? ?來源:綜合四川教育發布、新華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整理 責任編輯:吳瓊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花20多萬元就能買到“鐵飯碗”? 起底涉案金額超8000萬元的特大招聘詐騙案 一份看似正規的勞動合同緣何成為詐騙工具?筆試、面試、體檢、培訓,這些常規就業程序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騙局?從希望到絕望,數百名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夢被擊碎…… 這是一場持續近三年的特大詐騙案件,400多名大學畢業生受騙,財產損失共計8000多萬元,截至案發時,仍有不少人在等待那個遙遙無期的“工作”。 從2021年底至2024年6月,犯罪嫌疑人于某以自己能辦理央企、國企等單位正式員工入職為由,伙同蘇某等人對甘肅省各市州應往屆畢業大學生實施招工、招干詐騙。受害人表示,詐騙團伙有專業的培訓機構以及完整的入職培訓流程,辦公場所也位于高檔寫字樓內,每個環節看起來都非常正規,因此起初自己對犯罪嫌疑人的說辭堅信不疑。 案發后,蘭州警方迅速成立專案組,開展偵查取證工作,在所謂的人力資源公司駐地,起獲了大量偽造的實習、求職、代理合同,以及用來培訓考試的各類試卷。詐騙過程不僅有常規的“入職流程”,一些受害人甚至辦理了所謂的“入職”,進入企業進行所謂的“崗前實習”。由于參與了“崗前實習”,受害人認為正式工作的落地勝利在望,事實上,這些環節都是詐騙團伙的精心表演。 蘭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事偵查三大隊副大隊長邱燕平表示,這是自全國公安機關開展打擊整治冒充部委國企央企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以來,在涉及大學生就業詐騙方面破獲的規模較大、組織完善、性質惡劣、具有典型性的一起案件。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偵辦中。該起案件將冒充國企央企和求職詐騙融合為一,并以花錢“請托”為主要非法斂財手段,也暴露出“請托”類就業詐騙的防堵難點。 甘肅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白海娟表示,廣大求職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不要盲目追求“編制”,要綜合考慮工作內容和自身職業規劃,在求職應聘過程中,要進一步增強防詐防騙意識,不輕信“高薪”等招聘信息,不隨意泄露個人信息,不輕易支付相關費用。 高校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 需要注意啥? 這份求職 “避坑指南”收好! 警惕“黑中介” 是指某些非法機構以介紹工作為名向求職者變相收取各種名目費用。 求職者要核實中介機構營業執照的經營范圍是否包括職業介紹業務,是否具備《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 警惕“假兼職” 是指某些詐騙人員打著高薪兼職、點擊鼠標就賺錢、刷單返現等幌子進行金融詐騙。 求職者不要輕信既輕松又賺錢的“好差事”,應樹立正確的求職觀、就業觀。 同時,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不要輕易泄露銀行卡、網銀和支付寶密碼等信息,不要隨意打開陌生網址鏈接。 警惕“亂收費” 是指用人單位或者中介機構以工作為名收取報名費、服裝費、體檢費、培訓費、押金、崗位穩定金、資料審核費等費用。 求職者謹記,應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費用,對于將先交報名費、培訓費等作為條件的招聘面試都要謹慎對待。 入職體檢通常都是要求求職者自行到二甲以上醫院進行,正規單位不會代收體檢費用。 警惕“扣證件” 是指用人單位或中介機構借保管或經辦社會保險、申辦工資卡等業務名義扣押求職者身份證、畢業證、學位證等個人證件原件。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沒有權利扣留他人證件原件,求職者不要將證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僅向有關人員出示即可。 需要提供證件復印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適位置注明具體用途。 警惕“培訓貸” 是指某些培訓機構將高薪就業作為誘餌向求職人員承諾培訓后包就業但須向指定借貸機構貸款支付培訓費用。 求職者要增強辨別和防范意識,參加培訓前一要看培訓機構是否具備培訓資質,二要看經營范圍是否包含培訓內容,三要看承諾薪資是否與社會同等崗位條件薪資水平大體一致。 同時,要注意保留足夠的材料,一旦發現被騙,請立即向有關部門報案。 警惕非法傳銷 是指組織者或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其繳納費用或者以購買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發展他人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求職時,可到當地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或誠信規范的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求職。 找到意向工作信息后,要和有一定社會閱歷的親友溝通情況冷靜聽取他們的意見或相關領域工作經驗。接到招聘邀約后及時上網核實相關信息,特別是要到市場監管部門的官方網站查詢該用人單位注冊或者備案情況,若查不到相關信息就說明該單位可能不存在。 投訴渠道 撥打12333熱線電話進行政策咨詢或投訴 直接向用工所在地勞動保障監察機構進行舉報投訴 如被拖欠工資,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全國根治欠薪線索反映平臺”,通過該平臺反映欠薪問題 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請立即向公安部門報警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