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2024-12-26 15:20?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黃碩思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2月24日,《福建日報》理論周刊求是版刊發集美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謝潮添署名文章《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建設具有“人才競爭力”和“科技支撐力”等方面的教育強國,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這些重要論述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強國建設,必須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不斷提升教育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牽引 國家戰略是一個國家應對國內外發展局勢而采取的前瞻性、系統性的治理模式與總體方略??平膛d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是國家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是“三大戰略”的集中交匯點,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是高校的時代責任。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要緊密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質量發展和高素質人才培養,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支撐教育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核心使命。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家之間科技競爭日益加劇,以教育強國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高校要以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為核心驅動,構建基礎科學研究與前沿技術突破相互促進的創新生態體系,在量子信息、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等領域構建高質量學科體系,打造一流科技創新平臺設施,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基礎研究人才。 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力,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使命。教育通過持續提升勞動能力、改變勞動者的勞動形態,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發揮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要以基礎教育為基點、以高等教育為龍頭,充分彰顯和發揮大學在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引導教師投身關鍵技術攻關,培養學生掌握先進核心技術,以高質量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以教育強國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人是關鍵因素,人才培養是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系統分析我國各方面人才發展趨勢及缺口狀況,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备叩冉逃闹匾蝿赵谟趪@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從而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塑造主體力量。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教育綜合改革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高校辦學定位、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機制等改革。通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使教育、科技、人才形成合力,不斷提升高等學校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力和貢獻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一方面高校要聚焦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不斷完善學科和專業設置的調整機制。新時代以來,高校的學科和專業布局聚焦網絡安全、碳中和未來技術等學科領域,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持續增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在新征程上,高校要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學科跨界融合、交叉復合,促進文、理、工、農、醫學科間的廣泛交叉與深度融合,培育具有一定學科基礎和發展潛力的新興學科,努力建設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學術高地和一流學科。 另一方面,要不斷推進高校的組織形式創新,通過優化管理體制、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促進資源配置的高效與公平,激發學校的內在驅動力和師生的潛在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泵嫦蛭磥碇虚L期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發展,高校要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以制度創新培養掌握未來關鍵核心技術的關鍵領軍人才。以未來技術學院為代表的新型科研機構面向新興交叉學科和領域,更注重培養學生應對未來社會和新興技術挑戰的能力,有助于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強國需要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高校服務國家戰略不僅在辦學方向上聚焦科技創新的最新趨勢,同時必須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學科和專業建設,依托自身特色和優勢持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能夠突破部門和行業的藩籬,統籌集聚創新資源優勢,這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科技創新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關鍵舉措。 產學研深度融合首先要求高校面向未來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探索由政府、學校、企業等社會各方共建共享共贏的現代產業學院。高校的科研成果必須瞄準國家戰略、人民需要和市場需求,才能完成研究、實驗和運用的三級跳,轉化為經濟價值并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高校要積極探索教學科研與知識運用、科技創新的有機融合,將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高端產業發展融合為一體。在遵循學科和專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主動對接企業關鍵技術發展,創新學科交叉、融合機制,推動學科建設始終與行業或企業的技術發展方向相協同,以制度改革推動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產學研深度融合還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主導的科技創新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是人才培養的試金石和主戰場。從世界范圍來看,美國等教育強國高度重視在產學研融合中培養人才,高校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和信息專業的新聘用教師有超過一成來自產業界,超過六成的人工智能博士在2021年選擇進入企業,是進入學術界人數的兩倍以上。高校要不斷調整辦學機制體制,科學布局產學研融合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特別要加強與央企、行業領軍企業的協同創新,激發鼓勵企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積極參與領軍企業牽頭的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在共建共享基礎上實現全方位參與協同育人,著力培養造就大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創新動能和人才支撐。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