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3-09-26 17:01?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李晨曦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在高校社區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講師黃珠玲在給家長和孩子們上課。 核心提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雙減”之后,教育格局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家庭、學校、社會如何分工配合、協同育人,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考題。 如何構建面向未來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今年以來,漳州市率先全省開展社區家長學校標準化建設,在24個社區(村)試點,探索構建“推門可見、服務可感、家家參與”的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新模式。日前,記者走進漳州多個社區,探訪當地如何打通 “最后一公里”,讓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
9月11日,漳州市家校社協同育人暨社區家長學校標準化建設主題實踐活動在龍江社區舉行。圖為社區志愿者、漳浦剪紙傳承人林麗萍在教小朋友剪紙。 “家長課堂”進社區,緩解育兒焦慮 “孩子上幼兒園,每天早上哭著不肯去,怎么辦?” “孩子三年級,放學不肯寫作業,怎么辦?” “孩子青春期,越來越叛逆,親子關系很緊張,怎么辦?” …… 近日,薌城區通北街道高校社區給轄區住戶發放了一份關于家庭教育的問卷調查表,收到各類讓普通家庭雞飛狗跳的問題。 “很多父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而這些困擾和焦慮,不僅影響家庭關系,也影響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個需要直面的社會問題。”漳州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黃淑紅說,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由傳統的“家事”上升為“國事”。如何破解家庭教育難題,推進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考題。 面對家長的“急難愁盼”,怎么辦?近年來,漳州市積極推動100%的縣(區)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全市社區家長學校覆蓋率達95%,村家長學校覆蓋率超90%。通過“3+1”家教公益課堂,即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線上課堂和定制課堂,常態化開展家教基礎課程、心理健康指導、個案咨詢和輔導等569場次。通過打造漳州市社區家長學校空中課堂,服務覆蓋全市1963個社區(村)家長學校,線上服務近30萬人次,讓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高校社區服務站,記者看到,寬敞的社區家長學校布置得雅致又溫馨,電子屏、圖書角、心理咨詢室等一應俱全,墻上明顯處懸掛著社區家長學校委員會6名成員名單和照片,以及工作職責和目標任務。 “父母尊重孩子,需要真誠溝通;孩子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也需要真誠溝通。真誠,是良好溝通的基礎。”近日,在高校社區家長學校,一場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吸引了不少父母聆聽。省婦聯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黃珠玲結合實際案例,講述了兒童品格養成的重要性,并針對現場父母們的提問,一一答疑解惑。 “多虧家門口有了社區家長學校,讓我學到不少親子溝通技巧,現在親子關系緩和多了。”社區居民陳彬彬說,社區公益小課堂,解決家長大煩惱。如今,社區家長學校是她的育兒充電站。 “‘家長課堂’進社區,打通了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高校社區黨總支書記黃雅珊說,社區是每個家庭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開展家庭家風家教建設的天然陣地。“通過一場場活動、一次次交流,拉近了家校社的距離,讓孩子在積極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中成長。” 在一間名為“開心說吧”的心理咨詢室,記者看到,里面陳設著專業的兒童沙盤和心理咨詢師“開心姐姐”的簡介。“這是區婦聯為我們社區特聘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為陷入迷茫的孩子提供公益咨詢。”黃雅珊說。 “在‘開心姐姐’的疏導和陪伴下,我逐漸走出內心陰影。”家住高校社區的兒童小麗(化名),8歲時爸爸意外去世,和媽媽相依為命,家里經濟也陷入困境,原本性格陽光的小麗開始封閉自我,變得越來越自卑。經過“開心姐姐”的情緒疏導,她告別過去,向陽而生,越來越開朗。小麗的媽媽也經常參加社區家長課堂活動,母女關系越來越融洽。 近年來,薌城區實施“開心行動”,選優配強一村(社區)一心理咨詢師,為婦女兒童及家庭提供身邊的專業心理咨詢、家教講座、親子關系調適等公益服務,搭建覆蓋全區170個社區(村)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 如今,以“愛在開端,協同育人”為主題的家庭教育活動在全市遍地開花:9月9日,龍海區開展“家家有個急救員”活動,邀請紅十字應急救護專家給家長科普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技能;12日,浦南鎮雙溪村開展“隔代教育”專題家教講座;13日,南靖縣開展兒童性別安全主題課堂,教會孩子們如何分辨和防范性侵害……全市24個省級家校社協同育人試點社區(村)積極開展家教沙龍、手工制作、個案輔導、心理咨詢、急救課堂、家教知識云端培訓等家教指導服務,受到家長歡迎。
東山縣“谷公家風伴成長”親子實踐活動現場 家庭教育幫幫團,志愿服務添活力 目前,盡管漳州市100%的縣(區)均建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然而,不少是場地有了,牌子掛了,實質性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卻很少開展。究其原因,除了缺經費,還有一個重要的瓶頸——缺人。 開家長課堂講座,誰來講?辦社區親子活動,誰組織?誰服務? “我們社區轄區內高校眾多,老師和大學生志愿者資源豐富,所以我們通過請外援來緩解提供家庭教育服務的人員短缺困難。”黃雅珊說,高校社區里有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漳州衛生職業學院、漳州城市職業學院等多所高職院校,通過實行社校聯建合作模式,激發了社區家庭教育新活力。 “嘩啦!每天洗碗后的污水會流到哪里去呢?”“過期藥品、廢電池是有害垃圾,應該扔進什么顏色的垃圾桶呢?”……9月12日上午,位于高校社區的通北中心幼兒園內熱鬧非凡,來自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的7名大學生志愿者通過閱讀、涂鴉、手工制作等趣味方式,引導小朋友對垃圾分類有更深入的了解,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孩子們各自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場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氣氛。 “通過社校聯建,給孩子們提供更多元的課堂體驗,小朋友們很喜歡。”通北中心幼兒園園長周愉介紹,近年來,社區居委會與幼兒園積極共建,引導社會力量為幼兒園帶來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同時,幼兒園也發揮自身的師資優勢,走進社區傳授學前幼兒養育知識,為家長們解答育兒疑惑。“這是一項雙贏的工作,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 社區和高校還積極打造“青親課堂”,每周三下午4點,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志愿者都會來到社區服務站,為轄區孩子提供讀書分享會、手工制作、科學藝術、作業輔導等公益家庭教育服務。 不過,每個社區資源不同,如果缺外援怎么辦?記者調研發現,一些社區依靠群眾力量,激發社區居民志愿服務熱情,增強家庭教育服務動力。 “龍小宣”“龍小樂”“龍小愛”“龍小美”……在龍文區步文街道龍江社區,活躍著6支專業的巾幗志愿服務隊伍。“我們社區有1600多戶4500多人,通過招募社區48名志愿者,組建了‘鄰龍姐妹’志愿服務總隊。”龍江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小花介紹,如今,志愿服務隊經常為社區家庭教育提供服務,比如,“龍小宣”文化傳習志愿服務隊通過開展夏令營活動,引導小朋友從小事做起,講道德、守規矩;“龍小愛”護蕾成長志愿服務隊開展家庭教育、春蕾護童、國學講堂、性別教育等志愿服務項目,普及科學家庭教育觀;“龍小美”心理咨詢志愿服務隊發動專業心理咨詢師,為社區居民提供親子關系調適、家教講座、情感疏導等志愿服務。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心靈的歸宿”……走進龍江社區永年公園美學小區,榕樹下、花壇邊,家風家訓名言標牌見縫插針。“帶著妻小常回家”“建立父母關愛卡”……在家風主題公園,展示著一組“新二十四孝”漫畫,新穎活潑,簡潔易懂。 為打造幸福社區,社區黨支部以“家”文化為主線,向居民征集、評選出家風家訓200多條,凝練成簡短的對聯,免費發放給居民,懸掛在家家戶戶的門口。 漫步小區休閑步道,小區花叢中還展示著熱心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的好人名片:有熱衷于垃圾分類知識宣講的陳瓊萍、致力于傳統剪紙技藝傳承弘揚的林麗萍、熱心組織社區乒乓球協會的余天敦…… “這些都是社區的‘明星志愿者’,通過宣傳身邊榜樣,一方面增強他們參與志愿活動的榮譽感,另一方面帶動更多志愿者參與社區家庭教育服務。”王小花說。 “誰是最美家庭,群眾說了算!”9月11日,由漳州市婦聯主辦的“樹清廉家風,建幸福社區”——家校社協同育人暨社區家長學校標準化建設主題實踐活動在龍江社區家長學校舉行,活動現場發布2023年度最美家庭征集令,并授予龍江社區“龍小愛”巾幗志愿服務小分隊家庭教育幫幫團牌匾。 “一到周末,兒孫們都回家看我,家里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全國“五好家庭”代表陳加霖雖已年過八旬,仍精神抖擻,談起自家家庭教育心得體會,他情緒激昂,“在家要尊老愛幼,在外要堂堂正正做人,在單位要兢兢業業工作。” 自退休以來,陳加霖積極發揮余熱,到社區各中小學給學生們演講,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雙休日等假期,在社區開辦公益國學書法學習班,教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家庭教育重在言傳身教,父母一定要給子女做表率,做到知行合一。”他說。 “家校社協同育人,需要整合優質資源,動員多方力量。”漳州市婦兒工委辦主任陳柳介紹,近年來,各級婦聯積極指導社區(村)因地制宜鏈接校社政企資源,引導熱心志愿者組建社區(村)“家庭教育互助組”“家庭教育幫幫團”等家教志愿隊伍,幫助指導社區(村)開展常態化、規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3.2萬多人次。
在漳浦縣石榴鎮攀龍村,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受到村民歡迎。 探索建立標準化,促家庭教育落地 “說實話,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陳柳坦言,“由于沒有標準,很多基層社區和農村干部心里沒數,不知道家庭教育該怎么做,做什么。” 如何在社區家門口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落到實處,真正讓更多家庭有獲得感?創新社區家長學校標準化建設,成為一個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陳柳介紹,所謂標準化,即組織有形化、制度規范化、隊伍專業化、服務常態化、品牌地域化。要達到的目標是:讓社區(村)群眾推門可見、服務可感、家家參與。 為建立制度規范化,漳州市婦聯請來一批家庭教育講師智囊團,由漳州衛生職業學院副教授楊崢擔任家庭教育講師團團長,在全省率先起草《社區家長學校標準化研制與實踐》,從目標、架構、研究內容等方面設計制定社區家長學校建設及教學運行的十條標準,細化社區家長學校創建工作清單,并在首批15個社區(村)同步聯動,實現社區家長學校辦學及教學運行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據可查、有樣可學。 據了解,目前僅市級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就有62人,來自各行各業,有老師、律師、心理咨詢師等。 “家庭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就像一頭大象,如果講師團成員各自為政、各成體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往往會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性,反而讓父母陷入新的困惑。”閩南師范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副教授暴俠坦言,講師團成員要先學會成長,通過碰撞、交流、探討達成共識,有共同的目標,再去帶動父母成長,從而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生長環境。 翻開標準化方案,記者看到,除了有社區家長學校辦學和運行標準,還有針對講師團的管理辦法,以及進階式教學資源編制計劃等,讓講師團的含金量更高。 “家庭教育不能只是閉門造車、單向輸出,講師和家長要互動,了解當下熱點痛點,才能真正讓父母受益,學到心坎上。”楊崢介紹,方案提出,社區家長學校開課前需要開展社區家長問卷調查,調研家長們的需求后,實行“訂單式教學”,同時制定以學員為主體、講師為主導的互動型教學方案,讓家庭教育課程更實用更接地氣。 該方案還具體列出各項工作清單,如,每個社區(村)成立家長學校委員會,建立未成年人家庭基本信息檔案,每年至少開展4次家庭教育基礎課程指導、1次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指導、2次個案輔導等。 在現實中,很多家庭教育觀念落后的家長,認為管孩子是自家私事,對孩子動輒拳打腳踢。“這些家長其實最需要學習,但是往往他們的學習意愿并不高,主動性也不強。”薌城區婦聯副主席王平認為,如何讓家庭教育的觸角延伸到更多偏僻角落,引導這些父母改變教養方式,值得思考。 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探索家庭教育新路徑,6月,漳州市還成立家庭教育融合發展中心,由漳州市婦聯與漳州城市職業學院共建,將充分發揮雙方的資源優勢,深入開展家庭教育的理論研究、培訓指導、實踐服務,廣泛傳播科學教育理念和正確家庭教育方法,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
9月12日,高校青年志愿者走進通北中心幼兒園,引導幼兒感受閱讀之美。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