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羅源:傳承“非遺”從娃娃抓起
2023-09-05 15:25? ?來源:福建日報新福建App 責任編輯:黃碩思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畬族文化,是福州市羅源縣的一張靚麗的名片。為保護和傳承畬族非遺文化,近年來,羅源縣以貼近當代兒童生活以及當代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孩子們提供與非遺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對面”“零距離”互動的機會,引導孩子們自覺成為非遺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傳承者、創新者。 “后張巷”游戲地圖 羅源縣有著“全國民間文化藝術鄉”的美譽,縣城中保留下了歷史悠久的“后張巷”,那里記載著豐富的畬鄉風土人情的歷史故事。為了讓孩子們充分了解畬鄉歷史,羅源縣實驗幼兒園創設了“后張巷游戲長廊”,將畬鄉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打造出別樣的戶外游戲區。據了解,“后張巷游戲長廊”由傳藝工坊、民俗小鎮、石榴籽劇場等三個獨立的游戲區組成,將畬鄉工藝、風俗文化等以游戲的方式展現得淋漓盡致。 踏入“傳統工坊”區,記者注意到,幾個兒童正利用錫紙、瓦片、銀鈴、軟銀線以及其他一些低結構輔助材料,通過剪、捏、卷、貼、包等方式進行拓印,制作出屬于自己的銀飾作品。據幼兒園老師介紹,該區域創設了 “制作銀飾”、“木工坊”等互動游戲,孩子們可在前期欣賞畬族銀飾作品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實踐,也可運用竹木、藤條等材料,制作出藤編籃、掃帚、簸箕、小方凳等一件件工藝品。 “民俗小鎮”同樣吸引著許多兒童駐足玩耍。染織工坊里,孩子們學習了染織技術、編織技巧;“畬藥”工坊中,“畬”醫文化正在被模仿;農耕工坊中,孩子們曬菜干、腌蘿卜、制作長桌宴美食……在一次次探索中,孩子們發現了各種扎布方法;通過真實的游戲情境,他們不僅學習了技藝,還品嘗了好吃的食物,享受濃濃的畬鄉煙火氣。 羅源是畬族聚居地之一,孕育了底蘊深厚的畬族文化,有著極具民族特色的表演歷史。在“石榴籽劇場”,孩子們正體驗著編排畬族舞蹈、竹竿舞和繪本劇的樂趣。他們時而將兩根粗細一致的竹木為一組,在竹竿兩端各有一位持竿者手握竹竿,當音樂響起來,跟隨著節奏、有規律的跳躍;時而穿上畬族傳統服裝,采用表演唱結合舞蹈的形式表現畬族稚童的一日生活勞作,有趣且極具美感。 羅源縣實驗幼兒園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一系列游戲,使傳統文化能夠從娃娃抓起,從而培養孩子們的民族意識、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熱情,使這一曲種得以較好的保護和傳承,讓文化自信根植于孩子們的心底。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