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長丨福安市民族實驗小學陳妙洪:這里有鳳凰的色彩
2023-06-14 09:39? 林密?來源:海峽教育報 責任編輯:黃碩思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校長名片 陳妙洪,福建省中小學名校長,全國骨干校長高級研修班學員、寧德市“天湖人才”,寧德市品德學科骨干教師。承擔多項省級課題研究,撰寫10多篇教育管理論文在CN刊物發表。曾獲得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個人、寧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福安市十佳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21年3月任福安市民族實驗小學,推行“五彩教育”辦學主張。 福安是全國畬族人口最多、最聚居的縣市。福安市民族實驗小學位于坂中畬族鄉仙巖村,是我省第一所民族實驗小學。這里地處半山腰,空氣怡人,風景優美。 1988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到民族實驗小學調研,在習近平同志關懷下,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學校校長陳妙洪介紹,近年來,學校始終牢記習近平同志“一切為了畬族的發展”的殷切囑托,積極參與畬族文化傳承,挖掘畬族文化內涵,秉承“五彩飛揚 童心向黨”辦學理念,構建“五彩校園”,堅持“五育并舉”,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五彩”源于畬族圖騰——鳳凰的五種色彩,指紅、金、墨、綠、藍五色,即“紅色”溫馨校園、“墨色”書香校園、“金色”智慧校園、“綠色”生態校園、“藍色”平安校園。 黨建引領 造就“紅色”溫馨校園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學校廣泛挖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讓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程、進課堂,入腦入心。打造紅色文化墻,創建獨特的紅色班級文化;開辦“紅色之聲“少先隊紅領巾廣播站等,傳頌畬族人民勤勞、勇敢、忠貞的優秀品質,傳承紅色基因;開展“從小學黨史永遠跟黨走”“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童心向黨”“尋訪紅色足跡”“紅色詩詞一誦二會三字”“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等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舉辦福安市“習爺爺在寧德的故事”進校園宣講活動暨紅領巾巡講團成立儀式;開展“五彩飛揚 童心向黨——我向習爺爺說句心里話”主題征文比賽。引導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在他們的人生“拔節孕穗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日常學習生活當中。 打造“微關懷”溫馨校園。以“黨建引領、黨員帶頭、全員參與、精準結對”為原則,采用“六真”育人模式:“巧真情”,摸清學生的真實情況,建立一生一檔信息庫;“連真音”,開設家庭聯系熱線,經常與家長保持溝通;“系真心”,構建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四位一體的新型關愛網絡;“懂真規”,通過常態化教育,培養學生知法守法,遵規守紀的好習慣;“吐真言”,鼓勵學生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心愿,教師與家長聯手盡可能幫助他們實現“微心愿”;“育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校鼓勵每位黨員教師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單親兒童、孤兒,同時發動非黨員教師、社會愛心人士共同參與,做到對特殊學生幫扶全覆蓋,切實解決他們的學習、生活問題。 知識浸潤 建設“墨色”書香校園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墨香能致遠。學校把閱讀與書法教育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校園文化品質,豐厚師生素養的關鍵環節來抓。開齊上足“一大五小”的書法教育訓練課,融書法品質與讀寫技能教育于一體,引導師生一筆一畫寫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 學校把舊校址改造為“畬族鄉村文化記憶館”“畬族文化大觀園”,收集并展示有關畬族的各種物件,成為全校師生了解和學習畬文化的重要平臺,也成為全市師生的一個社會實踐基地。學校校園建設融入了畬族民俗、服飾、文藝等內容,讓學生親身體驗畬文化蘊涵的美。同時,在校園中營造“畬漢一家親”的良好氛圍,努力形成一個寬松和諧的畬鄉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變“圖書館建在學校里”的理念為“學校建在圖書館里”,讓教室成為閱覽室,校園內處處有圖書角。開展班際、校際間圖書漂流活動,開展讀書節、寫字節活動,讓學生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踐行“閱讀生活化,書寫規范化,學習終生化”的教育理念。開展書香與墨香班級評比活動,打通師生同讀共寫漢字、共同成長的“最后一公里”。 同步共享 爭創“金色“智慧校園 學校加大硬件建設投入,為各個班級配置智慧黑板,建設教育網絡資源平臺。學校與福安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南湖校區實施“遠程互動同步課堂”項目,借助城區學校優質資源,為學校教學、教研傳經送寶,教師們也積極通過網絡平臺與優質學校共同開展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強學校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開展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培訓。學校推出智慧黑板、直播互動教學、數字電視點播學習等教學方式;委托福安市名師工作室,培養青年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推動信息化教學的開展,建設可共享的優質校本資源庫,使教師能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和教研活動,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對象、教學資源、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和評價。通過上述舉措,學校建成優質、安全、綠色、人本的“金色“智慧校園,學校被評為福安市素質教育先進校。 因地制宜 打造“綠色“生態校園 學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學校師生堅持“光盤行動”,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良好習慣。為貫徹落實《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學校以綠化、凈化、美化為抓手,打造綠色、生態、環保校園,充分利用學校勞動教育基地,引導學生通過蔬菜栽培、養殖實踐、畬醫藥培育等實踐活動,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喜悅,樹立生態保護意識。這些舉措都助力了“雙減”政策的落地,打造出以耕讀文化為核心的綠色生態校園。 實行雙語教學,促進文化交融,增強民族團結。學校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強化民族團結平等意識,教育學生團結互助;在班級中設立畬語角,提倡畬族學生講畬族語言;充分利用畬族教師、學生資源,讓畬族師生教漢族學生說畬語,感受民族語言的獨特魅力;持續與其他學校聯合開展“畬漢一家親”手拉手活動。學校充分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積極傳承畬族優秀傳統文化,開發《畬歌進課堂》校本教材一套(共四冊),聘請畬族文化傳承人與本校畬族教師一起為學生教唱畬族節氣歌、歷史歌等,讓學生體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鼓勵學生搜集畬族的諺語、人物故事、民俗等,編成手抄報,在同學中相互展示、互相學習,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攜手護航 構建“藍色”平安校園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學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為寄宿生,每周一上午到學校,周五下午放學回家。五天全天候在校學習、生活,安全工作尤為重要。學校強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禁毒等教育,培養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健全人防、物防、技防長效機制。實行校園封閉式管理,鼓勵教師住校,消除校園安全隱患。 學校依托坂中鄉14個基層黨支部的“平安畬鄉”黨建聯盟為載體,通過隊伍聯創、組織聯建、發展聯促等方式,圍繞志愿服務、捐贈助學、結對幫扶等內容廣泛開展合作交流,構建畬鄉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不斷增強基層平安治理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通過與公安交警女子護學崗中隊、坂中派出所、禁毒大隊常態化開展主題為“護航織鐵網,藍盾守校園”治理活動,構建“藍色”平安校園。 學校簡介 福安市民族實驗小學是一所市直完全寄宿制小學,前身為福安縣仙巖民族小學,創辦于1952年8月。1985年9月,經福建省教育廳批準,仙巖民族小學升格為福安縣民族實驗小學,成為福建省首個民族實驗小學。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福建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第一批省級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連續五屆被評為寧德市文明學校,及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標準化學校、福安市素質教育先進學校等30多項榮譽。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