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強化思政引領,構建書院通識課程體系
2022-11-25 10:20? ?來源:泉州職業技術大學 責任編輯:黃碩思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 書院作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改革,是大學生踐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成長輔導、心理健康教育,協助學院開展學業輔導、學風建設等工作,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書院以“住宿書院”為單位,堅持黨建引領思政教育,深化通識教育理念,打造特色育人空間,構建“思政書院”通識課程體系。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和“以學生為中心”這一主線,樹立全方位學生教育管理理念,充分挖掘住宿社區的育人功能,通過優化學生成長環境、拓展學生活動空間、營造良好書院文化氛圍、指導學生社團建設等工作,打造“思政書院制”,落實黨、團、學組織進書院,落實黨團書記、思政輔導員入住書院,以此構建和諧溫馨的師生共同體。同時,開展第二、三課堂教育,強化思政教育與主題書院文化教育為載體,與學院的第一課堂育人工作形成互補,使學院的專業教育與書院的素質教育有機結合,通過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進而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公基課改,第一課堂培養書院學生通識能力 堅持“以生為本”,抓住書院第一課堂主陣地,推動傳統公共基礎課改革,2012年學校把公共基礎部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承擔公共課教學、通識教育規劃、全校性通識教育公選課教學與科研等;2017年正式調整為“通識教育學院”,立足培養學生實際通用能力,滿足書院通識基礎課程需求,下設國際語言中心(大學英語)、人文與藝術中心(大學語文)、數據應用中心(計算機/數學)、生涯教育中心(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和心理健康發展中心(心理健康),以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理念,培育學生完整人格、高尚情操、堅強意志;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科學素養、有效跨界學習能力、獨立發現與解決問題綜合能力、技術管理創新能力、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社會適應及國際化交流能力,厚植學生畢業五年后的可持續發展。 外引內聯,第二課堂推動書院學生文化傳承 堅持“以文化人”,強化書院第二課堂主渠道,通過校地共建融合,充分利用區域優秀文化資源,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自信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注重需求引導,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覺。作為晉江首家本土的本科大學,伴隨著“晉江經驗”而發展壯大,自古以來形成的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放意識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凝練升華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地域文化“晉江精神”——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深深滲入學校的校園文化。各書院緊扣各自主題,整合校內外優秀文化資源,將活動課程化、項目課程化,構建書院核心通識課程。如:一善書院打造“善文化”課程,與晉江李五紀念館共建,明代慈善家李五的樂善好施精神,深植晉江土壤,是晉江慈善文化的根;雙馨書院打造“傳統文化”課程,與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組建“學生講解隊”,傳播閩臺文化與非遺文化;三創書院打造“紅色文化”課程,與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歷史紀念館成立“紅色講解團”,挖掘地方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八方書院打造“生態文化”課程,獲聘地方“黨員河長”,開展愛河護河知識宣講活動。 學以致用,第三課堂探索書院學生社會服務 堅持“實踐育人”,探索書院第三課堂主戰場,打通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的壁壘,積極探索實踐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的育人方法和實施途徑,實現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科技創新,構建書院特色課程,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廣闊的實踐舞臺上檢驗學習成果,接受教育、增長才干。如:三創書院休閑體育專業學生參與晉江國際馬拉松、國際大體聯足球世界杯、世界中學生運動會測試賽等賽事志愿服務,擔任助理裁判,感受競技精神,服務晉江體育城市品牌;四實書院走進企業開展外來務工子女暑期夏令營,發揮工藝美術專業學生優勢,開設繪畫、創意手工等課程,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和創造思維;八方書院組建“用愛護航”法治宣講服務隊,以“檢察官+社工+大學生”組合模式,入校、入村(社區)、入企為青少年開展法治專題講座、法治知識競賽、法庭進校園等活動,各書院以項目化課程開展社會服務,積極引導學生立德修身。 強化思政引領,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思政書院”緊緊圍繞培養目標,以通識教育課程和非形式教育(即非課程形式)打造主題書院“課程表”,以“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特色課程”三類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通識能力、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能力為目標,通過活動課程化、項目課程化等形式,以結果或成果為考核依據,促進“第一課堂成績單”與“第二課堂成績單”相融合,從而實現學校書院制育人模式創新及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地。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