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花開,我心依然
2022-03-16 15:30:58? ?來源:福建學生資助 責任編輯:李晨曦 我來說兩句 |
春暖花開的季節,我的思緒卻回到了秋天,那是三明寧化的秋天,這里的天空格外湛藍,那雪白的云朵一會兒似嬰兒閉眼安睡,一會兒如孩童手舞足蹈,忽爾又變幻成童話世界里的花草樹木,轉眼間又幻化為形態各異的飛禽走獸。這里呈現出一派五谷豐登的景象,板栗也到了收獲季,熟透的果實一顆顆掉落在樹下。孩童和父母在青草野花鳥雀織就的蜿蜒幽靜小徑上,一路嬉笑逗趣,一路尋寶似的在地上撿板栗……一幅溫馨美麗的畫面。 在這個季節,我來到這里,為了一位貧窮的孩子,為了一個不一樣的生命。走進一座民房,在二樓一間不到20平米的小屋,一位小女孩伏在書桌前寫作業。聽到動靜,小女孩抬頭,我的心也隨之一顫,這不就是當年希望工程海報里的“大眼睛”女孩,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分外醒目……我坐到桌邊,看小女孩寫得端端正正的字跡,與她談起她的數學作業,聊著聊著,她終于燦爛起來,憂郁仿佛消失了,迷茫似乎也沒有了,還對我“比心”……臨別時小女孩主動將我一直送到樓下,直到車緩緩開走,我清晰地記得和她告別時的擊掌,那是一種無聲的寄語,寄寓希望。 這些年,我走訪了許多貧困家庭,見到了各類家庭情況的孩子,但這位小女孩卻是極特殊的。她還在小學低年級時就失去了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最親的人都離開了,只留下她孤苦一人。好在她的叔公嬸婆心地善良收養了她,為了她的成長,叔公嬸婆毫無怨言地搬離了生長的偏遠山村,來到陌生的鄉鎮,租了間房陪伴她學習成長。基本生活費靠政府補助來維系,平時揀些垃圾貼補家用。一間陋室、一張床、一張桌、幾把椅子……煮飯做菜洗漱如廁都在其中,墻沿兒還堆著收揀來的垃圾……很少發朋友圈的我情不自禁地發了。現任上海某醫科大學醫學教授的一位學生看到我的朋友圈后給我留言道:“給孩子先換個凳子,這個高度坐著寫作業,很快就要近視了。”專業就是專業,敏銳的職業素養中透露著滿滿的愛,可她不知道這家里是書桌和飯桌合一呀!資助中心的同事把這份期盼轉達給了寧化教育系統的同仁,沒幾天,“大眼睛”小女孩家里多了一套專用的學習桌。 同行的木易君希望能與這位小女孩建立長期的幫扶關系,每周至少有一次交流、假期可以帶在身邊生活一段時間,細致入微地給予切實的關愛,為孩子提供一個長久穩定的支持聯結……如同“依戀理論之父”鮑爾比所提到的“安全基地”概念,即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永遠對他敞開。當感到痛苦時,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靜;當受到驚嚇時,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撫,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進而,在走向社會之后,也正是嬰兒離開父母的放大版。這些孩子在成長和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更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安全基地”。 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癥頻發,自殺輕生等現象屢見不鮮,細究起來,可以看到這些心理現象的背后,是青少年缺少一個安全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鮑爾比的依戀理論非常契合現代人的心理困窘問題,來自于生物學、臨床學的觀察數據,使他的理論更具有實證性,能夠最大程度地吻合人類在心理上的一些隱秘層次。他還從心理學的角度回答了如何理解以及進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對是什么引發了孩子的分離焦慮,分離事件如何讓父母變成了孩子情感上的死人,喪失事件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等諸多我們在自我成長和養育孩子中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進行了闡述。此外,鮑爾比還探討了將依戀理論應用于精神分析實踐中的可能性。根據鮑爾比的觀點,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不能得以良好的發展,那將不利于其后期獨立人格的養成。 2020年11月,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陳希原在閩走訪慰問 全省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的“安全基地”從何建立,他們的情感依戀從何實現,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態如何?想起此,我都不由自主的催促自己要為孩子們奔走起來。在某鄉鎮,一對還在上小學五年級的雙胞胎兄妹,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已改嫁到外地,照顧兄妹倆的責任落在了年邁的奶奶肩上。猶記得那一天,老人家站在田間路上一直抹著眼淚目送我們離開。在某海島,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女孩子,由奶奶撫養。小女孩羞澀地與我們交談著,奶奶在一旁偶爾嘮叨道“會和奶奶頂嘴的”“大了,不聽話了”。這是國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她的哥哥是初三學生,接受國家資助,同時于2021年開始接受縣關工委資助。在某縣城的小區,兩位還在讀小學的孩子隨奶奶生活,其父母在國外遇害身亡。在某城鎮的角落,我探訪了一位老兵,他的兒子兒媳不在了,他和妻子帶著還在上學的孫女住在10平米不到的房子里,門上耀眼的“光榮之家”幾個字讓我感到極為心酸……后來聽說,這位老兵終于在去年底搬入了新家。那位“大眼睛”女孩也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和伯伯伯母住進了新居。 2021年12月,老兵和他的孫女在當地政府幫助下住進新房 這些年我走訪了近百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走訪的地區覆蓋全省各市,從山區到海島,從城鎮到鄉村,為這些孩子送去黨的溫暖和關愛,勉勵他們勵志求學,向上向善。從被撫養和照顧的情況來看,這些兒童中,有的父母雙亡或失聯、祖父母、外祖父母均不在人世;有的父母雙亡或失聯,祖父母、外祖父母至少有一位還在;有的父母有一尚在,但犯罪入獄,祖父母、外祖父母均不在;有的父母有一尚在,但犯罪入獄,祖父母、外祖父母至少有一位還在;有的父母均在,但存在智力、精神缺陷或身體殘疾,無法履行撫養義務。在我走訪的這些事實無父母撫養的孩子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的占62%,由親戚撫養的占16%,由SOS兒童村代養的占7%。有些兒童與沒有撫養能力的父母共同居住,由親屬予以幫扶,也有的兒童獨立居住,平時有親屬代為照顧。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隔代教養、親屬的代為撫養都無法替代父母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走訪看望的眾多家庭情況特殊的孩子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有父母的哪怕父母只有一方在甚至于無能力撫養都和無父母的孩子在性格、氣質上有明顯區別。無父母的孩子表現的更加內向、拘謹、膽怯、小心翼翼、情緒低落,令人心疼,而有父母哪怕只有父母一方還在的也會顯得開朗、熱情、有活力一些。事實上,也有大量研究表明缺乏父母陪伴的兒童負性情緒相對較多,他們會更加容易產生悲觀、自責、孤獨、失落等情緒,情感較為脆弱,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易受阻礙,自我評價容易出現偏差。從被走訪對象的生活條件來看,大多數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老人沒有勞動能力的,只能靠政府資助和打零工或消耗積蓄維持生活,這部分孩子的生活條件、居住環境、營養水平、個人衛生均低于中等水平,甚至極個別的孩子和親戚擠在一居室內。從被走訪對象的學習情況來看,大多數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沒有父母陪伴,學習習慣較差,學習能力較弱。由于缺乏父母的關心和關愛,半數以上學生性格較為內向。受家庭經濟條件影響,這些學生僅能在校內接觸美育和科學教育,與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們相比,在綜合素質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為進一步保障好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基本生活,我省決定從2020年12月1日起,提高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其中,集中養育和散居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1500元、900元分別提高到1800元、1400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按散居孤兒標準執行。讓未成年人渴有其水,餓有其食,身有所安,病有所醫,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基本責任,但這僅是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除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外,還有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我們應當為這些孩子構筑起“安全基地”,盡可能的讓他們感受到歸屬與愛,為他們創造具備實現自我價值的條件。時下,很多人對階級已經固化、寒門難出貴子的觀點過于認同而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美國勞倫·A.里韋拉在其《出身:不平等的選拔與精英的自我復制》指出出身的不同可能會影響個人改變命運的難度,但不同階層的養育策略都能通過教育實現精英再生產。其實,這一觀點中還忽視了政府和社會的作用,政府和社會可以實現兜底并盡可能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之個體主觀能動性與社會發展衍生的機遇仍然讓個體有無數可能性。 為給這些孩子落實“安全基地”,我的同事們構建了一個機制,希望能逐步建立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全程管理的“三全”幫扶體系。“全員參與”即發動全省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積極參與結對幫扶工作;“全面覆蓋”即以未成年在校生特別是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為重點,力爭做到凡符合事實無人撫養條件的幫扶對象都能得到幫扶;“全程管理”即結合幫扶對象需求,圍繞學習、生活、思想等方向確定幫扶項目,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進行全程幫扶管理,一般應幫扶至幫扶對象年滿18周歲,有條件的可幫扶至幫扶對象完成大學學業。具體幫扶從三方面進行。一是情感精神幫扶。針對缺失父母親情的幫扶對象,幫扶單位派出人員擔任“愛心爸爸”“愛心媽媽”,原則上每周通過電話、微信或寫信進行一次談心交流,每季度至少一次入戶看望,讓幫扶對象享受更多親情關愛。二是學習成長幫扶。針對學習能力較差、成績不好的幫扶對象,制定學習成長幫扶計劃,定期幫助孩子做好成績分析,制訂學業成績提高計劃,不斷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和水平。三是生活物資幫扶。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幫扶對象,由幫扶單位籌措資金(或學習、生活物資)給予支持,幫助解決學費、生活費不足困難,確保幫扶對象健康成長、順利完成學業。福建省教育廳發出號召,以全省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一般以黨支部為單位)為幫扶主體,以自愿結對幫扶形式,對幫扶對象進行情感、學業、經濟等方面幫扶。為此資助中心的同志們還專門研發了數字平臺,更好地服務此項目的開展,他們為項目起了個有愛的名字——“向陽花開”。 資助中心的同志們走訪事實無人撫養學生 一位研究植物的朋友告訴我,向陽花,別名向日葵,其花語是走出黑暗,頑強綻放,也象征著沉默卻又灼烈的愛意。其生長一般分五個階段:幼苗期、緩苗期、生長旺盛期、開花期、休眠期。幼苗期根淺苗小,土壤濕潤溫度適宜即可,若是要施肥,以少量稀薄的肥液為主。緩苗期一般暫時放置通風,陽光不太強烈的地方,土壤干燥的時候澆點水。緩苗7-10天,一次澆透,就可以正常養護了。生長旺盛期,要充足的陽光、水分、養分。要適當增加澆水量和施肥量,不要讓盆積水,施肥要少量多次。開花期,根據花期長短判斷是否追肥。季節性開花的一般不施肥了,常年開花的植物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磷鉀肥。如果想要催花,一般采取控水,減少澆水量,會提前開花。休眠期一般就不施肥了,澆水量也要減少,一般等盆土干燥后選擇溫暖的天氣澆一次透水。偶爾接受一些散射光就好了。 植物的生長規律與人的成長過程相似,同事們以“向陽花”為名,也是對這些孩子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充分的照顧和細致的呵護寄予期望。每當輕吐“向陽花”三個字,我的耳邊就會響起一首《向陽花開》,久久縈繞,“一個孩子有多大的夢想,多厚的肩膀,能夠讓你們愛成我這樣;我不需要多大的舞臺,多少的掌聲,只想在這里陪你們歌唱。我孤獨過也失落過,也被別人嘲笑想絕望過,我每當看到你們頑強的笑容,我還能夠說什么?是你讓我相信我們會等到向陽花開那一天,靜靜看著淚水爬上我的臉,是你讓我相信我們會等到向陽花開那一天,看著我們最初的夢想實現。每當看到你疲憊的身影頑強的笑容,我不知道我該說些什么,每當看到那鮮艷的紅色飄蕩在空中,我知道我該做些什么……”尤瓦爾?赫拉利在其《未來簡史》中寫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擁有獨一無二的內在聲音,永不重復的一連串體驗。每個人都像一道不同的光線,從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為這個宇宙增添色彩、深度和意義。我想,任何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敬畏,每個渺小的個體都有著世界上無可取代的價值,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幼小的心靈都能健康快樂成長。因此,我們應該讓每個人都盡量自由自在地體驗世界、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表達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個人能享有的自由越多,整個世界就會變得越美麗、豐富、有意義。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每一名少年兒童都是未來的一份子,是匯聚希望之光的一點火。習總書記尤為關心少年兒童的成長,他時常來到孩子們的中間關心他們的生活,他說道“全社會都要了解少年兒童、尊重少年兒童、關心少年兒童、服務少年兒童,為少年兒童提供良好社會環境”。我們黨一向以來都有著關心愛護兒童少年的傳統,無數革命先烈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甘愿犧牲,他們用熱血去實現《共產黨宣言》中描繪的世界: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他們用生命去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之子陳喬年就是其中一個,1925年,年僅23歲的陳喬年回國投身革命,多次參與抗議示威,遭到段祺瑞迫害,屢受重傷仍未退卻。1928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正在刺繡女校會上講話呼吁大家參與革命的陳喬年不幸被捕,為了得到上海地下黨和中共中央更多的機密,敵人對陳喬年使用種種酷刑,但陳喬年始終咬緊牙關,寧死不屈。1928年6月,敵人終于失去耐性,在上海楓林橋畔殺害了年僅26歲的陳喬年。英勇就義前他留下一句話 “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每當看到這句話都使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息。一想到無數共產黨人前仆后繼為了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們的幸福成長甘撒一腔熱血,而今天雖然在黨和政府的努力下我們這么多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少年的生活保障問題已基本解決,但更高層面的精神幫扶還有待加強,良好的成長環境還未得到完全保證,必須讓所有孩子都在陽光下幸福成長,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呼喚,也是先輩們的夙愿。 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爛攤子。生態災難不斷,農業生產銳減,通貨膨脹居高不下,5億國民有2億人處于饑餓之中。工業基礎基本為零,基礎設施基本為零;90%的國民都是文盲,教育狀況慘不忍睹,每年全國畢業的小學生只有幾十萬人,初中畢業就屬于知識分子;人均壽命只有40歲,即使活著的人也身體孱弱,毒品與惡性傳染病反復摧殘著國民的健康。那時候中國民族就像是一個惡疾纏身、奄奄一息的乞丐,在洋人眼里,華人甚至等同于豬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如陳喬年一樣以黨和人民事業為重,在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征途上接續奮斗。終于在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爛攤子上干出了一片新天地,讓人民享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促進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人民”始終是我們黨最深沉的情懷,是我們黨最深切的牽掛。1953年9月12日,毛主席在《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后的任務》中指出:“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設重工業。前一種是小仁政,后一種是大仁政。兩者必須兼顧,不兼顧是錯誤的。”偉人始終以人民利益為上,為人民服務是宗旨。“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二字,在新年致辭中,總書記深情地說“我始終惦記著困難群眾”。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把勞苦大眾的解放當成自己的使命,到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視為己任;幫助困難群眾資助弱勢群體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天職,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全面加強資助力度廣度深度和精度,僅2021年福建省用于學前至博士后全學段的學生資助的財政經費達26億元。這些年來,福建省資助系統始終致力于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堅持將每個困難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作為追求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特別提到的全軍掛像英模“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杰出科學家”林俊德,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提到的以“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深情告白祖國,在中印加勒萬河谷邊境沖突中犧牲的陳祥榕烈士,他們都是受過資助的福建學子,他們用生命助力國家富強、捍衛國家主權。今年北京冬奧會讓人感動的畫面不少,觸動我心的也許就是開幕式上馬蘭花合唱團,這支合唱團由剛脫貧的河北阜平縣城南莊鎮44名小學生組成,他們中最大的11歲,最小的5歲;那個時刻這些孩子用希臘語演唱了一首奧林匹克會歌《奧林匹克頌》,這是世上最美的聲音。早在2004年,著名雜文家、詩人、新聞工作者鄧拓的女兒鄧小嵐就在馬蘭小學開展音樂教學,近二十年來,她教孩子音樂、演唱、演奏、組建樂隊,讓老區孩子的童年有音樂陪伴。終于,在鄧小嵐八十歲時,孩子們給了世界一個欣慰一份美麗。 讓每個孩子沐浴陽光茁壯成長,是我們這個社會必須要做到的。有句話說的好,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尋找愛情,只是去愛;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向陽花開”助學幫扶行動自開展以來我省不少教育部門黨組織和學校黨支部以滿腔熱情積極行動,結對幫扶,擔負起“愛心爸爸”“愛心媽媽”責任。同事告訴我,“向陽花開”助學幫扶行動惠及6000多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已為絕大部分的孩子建立起情感幫扶和學業幫扶長效機制。一段時間后,當我們回訪慰問這些已結對幫扶的孩子時,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參與“向陽花開”幫扶行動后的一些變化,他們的生活更加有保障,也更樂于交流分享學習體驗,有了更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對未來更加有希望,這是我們最大的慰藉。 為了進一步關心呵護每一個幼小生命的自由發展,資助中心的同事們約定,每年必須走過十個地市去看望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必須走遍全省各縣區去看望,只為了普天下的孩子都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由成長、快樂生活。 第二次來到“大眼睛”女孩家時,住房由單間變成了套房,也有了自己的學習桌 2021年11月22日走訪慰問南平市建陽區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2021年11月25日走訪慰問漳州市平和縣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2021年12月30日走訪慰問廈門翔安區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看望家庭情況 2021年12月30日走訪慰問廈門翔安區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2022年2月15日走訪慰問寧德福安市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作者系國家督學、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