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學院:積極探索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新路
2021-10-31 21:49? ?來源:三明學院 責任編輯:王曉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閩江學院調研時再次強調“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這是指引地方應用型院校正確前進的根本指南、根本遵循、根本法寶。 三明學院堅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辦學治校的根本指南,把立德樹人與服務地方緊密結合起來,始終心懷“國之大者”、扎根腳下土地、力行經世致用,奮力走出一條契合辦學規律、符合社會需求、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福建氣派的地方應用型辦學新路。 辦學方略:立德樹人與服務地方相循環 閩光學院,三明學院與當地龍頭企業三鋼集團合作共建的產業學院。成立4年來,在項目研發、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等方面結出累累碩果。其中,為三鋼研發的砂輪片自動在線更換系統,填補了中大型砂輪鋸使用中用機器自動更換鋸片的空白,被認定為福建省首臺(套)智能制造裝備。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由三明學院教師帶隊組建項目驅動創新班,遴選機械類專業群20多位學生參與攻關。 專業群、產業學院、項目驅動創新班、應用型教學團隊和應用型課程“五位一體”培養模式,是三明學院扎根大地辦大學、校政企合作中探索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專業鏈對應產業鏈要求,將產業鏈中的需求項目用來建立項目驅動創新班,讓學生在真題真做中增長才干。 據了解,通過閩光學院開設的智能制造項目驅動創新班、軟件信息項目驅動創新班等互動務實培養機制,學生職業技能素養得到極大提升。近三年分別有30、43、50名優秀畢業生進入三鋼集團工作,占到企業招聘數的28%、37%和47%,得到三鋼及相關企業廣泛好評。 這就是三明學院“為黨育人、為用育才、為地方發展育力”辦學方略的生動寫照,通過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來提高服務地方工作質量,通過提高服務地方創新發展能力來反哺,使立德樹人與服務地方無縫對接、形成循環,相互促進、融為一體。 服務機理:學科專業與地方需求相適應 項目驅動創新班的有效運行獲得教育部審核評估專家高度評價,得益于學校“五位一體”培養模式中的基礎——專業群、產業學院。 本著“四個服務”使命,三明學院建立了緊密對接地方主導產業的智能制造、資源化工、ICT、文化創意及衍生產品創新設計、土木與園林等5省級專業群和10個產業學院,其中ICT產業學院獲批福建省5個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之一。專業群、人才培養鏈、人才培養規格分別與區域經濟的產業群、產業鏈、企業崗位需求相匹配,服務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 與地方需求對接不僅在企業產業,還體現在社會事業發展。按照“做強工科、做優師范、做特文科,塑造三創硬核”思路,學校以賡續閩師血脈、振興老區教育為己任,組建師范學部探索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辦學新路;啟動公費師范生培養項目,項目數由2個逐年增長到10個并實現按縣單列招生;與地方教育部門開展基礎教育項目合作,遴選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優質生源基地校、基礎教育專家庫專家、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等,搭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協同育人平臺,目前面向地方培養公費師范生842人,培訓各類師資及管理人才20930人。 學科專業與地方新興產業同步布局、同步發展,經教育部批準,今年三明學院新增“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工程”專業,不斷優化的專業結構將為振興蘇區三明增添新活力、新優勢。 發展機制:產教融合與校地共生相促進 產業服務與產業人才培養、師范服務與師范人才培養、三創(創新創業創造)服務與三創人才培養相促進,這是落實“四個服務”重要要求在人才培養領域的重要體現,也是三明學院產教融合與校地共生發展機制的重要內容。 推動產教融合與校地共生相促進,三明學院施行“一個二級學院+一個縣區政府”的對接模式,建立“一個專業群+一個產業鏈”的服務樣板,著力打造一批引領性強、輻射面廣的應用平臺。 三明市氟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就是這樣一個平臺,發揮學校人才智庫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招商引資論證、技術攻關與對接、政策咨詢等服務,助力產業實現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獲得了省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目前該研究院有2個科研團隊入選省級科技特派員團隊,其中,氟新材料科技特派員團隊聯合企業開展“R22副產物氫氟酸制備無機氟金屬添加劑”技術攻關,在全國首創氫氟酸的氣降膜吸收裝置,相關系列產品累計實現產銷2.4萬噸,實現營業收入1.5億元。 近兩年學校與地方政府建立了市校產教融合聯席會議制度,“黨政主導、企業主體、院校主動”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更加完善,圍繞高質量人才培養、關鍵性技術研發,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一體化聯動的校地共生機制再書新篇。 創新路徑:閩臺合作與教育融合相推進 地處海峽西岸,學校深刻體會福建的對臺優勢與特殊使命,早在2010年,學校就搶抓機遇,成為首批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試點高校,目前9個項目已培養2155名畢業生,吸納1386人次臺灣師生來校交流。 來往的不僅是人,還有兩岸教育經驗的融合、師生心靈的融通。依托閩臺合作項目,學校成規模選派教學及其他管理人員赴臺灣姊妹校進行“蹲點”式學習,結合實際實踐,逐步形成了契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五位一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十余年摸索中,學校研究出臺了《臺灣地區高層次人才引進與管理辦法》《臺灣地區博士評聘專業技術職務實施辦法》《臺灣高層次人才管理與服務實施細則》等文件,實現引進、管理、服務和考核的制度化、規范化,特別是探索分類管理機制,激發了臺灣人才留駐學的堅定性和干事創業積極性,目前有3人入選福建省引進臺灣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5人入選福建省引進高層次人才,17人被選為省科技特派員。 科學靈活的管理、系統用心的服務加深了兩岸師生親緣,讓臺胞深切感受到“第一家園”魅力,有教師擔當橋梁紐帶,助力深圳聯積電子公司在三明投資設廠;有教師創作歌曲《熱血耀芳華》,表達“跟著黨,去想去走去看也去闖”的熱血情懷;更涌現出夫妻、兄妹、同事、同學等關系的臺灣人才同時入職三明學院的生動場景。 治理體系:管黨治黨與辦學治校相融合 黨的領導是立德樹人與服務地方的根本保證,從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原則出發,從激勵干部和教師隊伍干事創業精氣神著眼,三明學院正以黨領導下治理機制創新變革推進辦學治校進步。 2017年,三明學院黨委啟動“三個不一樣(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機制改革,在干部隊伍中實行“職責目標化,目標任務化,任務清單化”機制,開展分層分類“一線考核”,試點輪崗掛職、能上能下改革、以及以“著重選拔‘70后’正處級干部、重點培養‘80后’副處級干部,積極培育‘90后’科級干部”的“789”干部隊伍建設工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輕干部茁壯成長、聚集壯大。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破“五唯”重要要求,制定、修訂《優秀人才專業技術聘任管理辦法》《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實施辦法》等制度,以人才培養成效、學術貢獻程度、服務地方效能等為主要依據的職稱分類評聘機制,切實激發了教師育人強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當前,以“三個不一樣”為導向的教育人才評價和職稱評聘改革、人事績效改革、一院一策改革等正在持續推進,管黨治黨與辦學治校相融合的治理體系將更富活力,立德樹人與服務地方循環促進的新格局將盎然生機。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