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大地 風展紅旗如畫
2021-07-14 17:46? ?來源:中國教育報 責任編輯:陳東旭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編者按:這里,古田會議永放光芒,《才溪鄉調查》等光輝著作點亮了中國革命的燈塔……2500多處革命遺址、1800多處(點)革命文物見證了9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如今,我們重訪革命老區,走進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才溪鎮,感受一代代青年人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唱響青春之歌。 圖為福建師范大學舉辦青春歌會。學校供圖 群山環抱的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一座普通閩西小鎮。開闊的田野上坐落著一處庭院,白墻青瓦,古樸莊重。 1929年春,紅四軍主力入閩,八閩大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熱潮。古田人民踴躍參加紅軍,積極支持革命,當地蘇維埃政府在這座庭院內建立了曙光小學。紅軍當年在學校墻上寫下的“保護學校”標語,至今保留完好。 1929年12月28日,古田會議在曙光小學召開。迎著“曙光”,一條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光輝道路從這里啟程。從此,軍號愈發嘹亮,星火漸成燎原。 如今,行走在八閩大地,紅色記憶激蕩著每一座校園、每一位師生。 叩問初心 知來時路 軍號聲聲,古田而來。 92年前的冬天,天寒地凍,大雪紛飛。 120多名代表聚集在曙光小學,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著名的“古田會議”。 會場中間的數堆熊熊炭火,驅散了嚴冬的寒意,更驅散了心頭的疑問。 兩天的會期,毛澤東、朱德、陳毅先后作了報告,大伙兒展開了熱烈討論,認真總結了紅軍創建以來的經驗,討論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 為什么一個會期只有短短兩天、參加人數僅有百余人的會議,卻在歷史上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原因在于,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成為黨邁向勝利的里程碑。 “軍旗跟著黨旗走。”在黨的絕對領導下,人民軍隊從古田出發,西進、北上、東征、南下,不斷在斗爭中發展壯大,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戰勝一個又一個強敵,開辟了一個紅彤彤的新中國。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和領導,在古田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引領人民軍隊重整行裝再出發。 習近平總書記向毛澤東雕像敬獻花籃,看望老紅軍、軍烈屬等群體代表,和基層會議代表一起吃“紅軍飯”。在福建工作時,他曾先后7次到古田調研,倡導和弘揚古田會議精神。在這次會議上,他更是勉勵大家,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從古田會議到“新古田會議”,這既是紅色血脈的賡續,也是革命精神的傳承。 當年在古田,黨找到了思想建黨的“密碼”,以持續的自我革命改造客觀世界;92年后再出發,古田會議精神對教育工作有何意義? 古田會議紀念館副館長鄧宇河向記者介紹了“古田會議決議”的相關內容。“其中,‘士兵政治訓練方法’決議案中規定的上政治課、早晚點名說話、集體講話、個別談話等七種方法,提出的上政治課講求啟發式、說話通俗化、說話要有趣味等十大教授法,內容具體、要求實在,對于當下的學校教育工作仍具有指導意義。” 在龍巖學院中央蘇區研究院執行院長張雪英看來,當前我們強調學校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面加強黨建工作等,“很多思想源頭和工作方法,都可以從古田會議提出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中去尋找”。 古田軍號,永遠嘹亮。 與黨同心 為黨育人 紅軍軍旗、紅四軍第一款軍服、當年中央發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一封留在墻壁上的紅軍買米“留款信”……從古田會議會址移步古田會議紀念館,黨領導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崢嶸歲月,仿佛在眼前一幕幕重現。 福建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據統計,全省有2500多處革命遺址、1800多處(點)革命文物。 如何深入發掘當地獨特的紅色資源優勢,鑄魂育人、啟智潤心?福建的答案是:大力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面向大中小學生,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著力推進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工作。 ——大力支持大中小學校通過挖掘校友中的英雄先烈、校史中的奮斗故事、校館中的革命文物、校園中的紅色遺址,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光榮傳統。 ——把古田會議舊址、才溪鄉調查等本土紅色文化有機融入課程,組織編寫《福建紅色文化讀本》大中小學生一體化輔導讀本,全面系統、螺旋上升地構筑紅色教育體系。 ——推動各大中小學將革命歷史紀念館、遺址等作為研學旅行基地,設計開發一批“紅色之旅”研學旅行課程和線路,讓學生重溫紅色記憶,追尋紅色足跡…… 與黨同心、為黨育人。 上杭縣教育局黨組書記袁曉芳介紹,依托資源優勢,該縣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線,實施“爭做著名蘇區好老師”“爭做著名蘇區好學生”兩項工程,22年來共表彰了5768名“著名蘇區好學生”。 傳播閩西紅色文化,講好閩西紅土地的故事。龍巖學院在思政課中設置“古田會議精神”“才溪鄉調查精神”“紅色交通線”“湘江戰役”等四個閩西革命史專題,把參觀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鄧子恢紀念館作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讓每位學子銘記閩西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形成了特色育人品牌。 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 若要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在挖掘利用紅色資源方面,距古田會議會址僅200米的古田中心小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今,他們把“保護學校”的紅色故事,搬到了舞臺上,創作了《瓜娃子上學》,帶領師生重溫歷史。 “紅軍就是我的家,共產黨就是我的親爹媽,我這輩子跟定了紅軍,跟定了共產黨……”這臺由古田中心小學師生主演的舞臺劇《瓜娃子上學》已排練了一個月,進入了最后打磨階段。 校長賴煥明告訴記者,學校以紅色教育為著眼點,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自2010年以來,不僅成立了古田曙光少兒藝術團,建立了上杭縣第一所鄉村學校少年宮,還編寫了《紅土地之光》《閩西山歌》《紅色經典詩歌》。 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豐富了紅色教育的方法和路徑,延展了紅色文化的輻射范疇。 在泉州師范學院,“夢之起航”學生團隊憑借《IP紅色古田綜合體》等作品,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上,以全場最高分斬獲一等獎。“紅色文化的融入,構建起一個以紅色為底色的產業鏈條,讓不同專業的人才實現跨界協作,共同在紅色福建這個平臺上迸發創新力量,創造更多價值。”該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教研室主任鄧秀勤說。 古田會議紀念館宣教科負責人李杭英告訴記者,館校共建是近年來紀念館發掘古田會議紅色教育功能的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古田會議紀念館已同省內的廈門大學、閩南師范大學、古田中心小學等大中小學校確立了共建關系。專業講解員走進校園、課堂,用講故事、趣味游戲、快板說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宣講古田會議精神。 當年,為創建中央蘇區,閩西10萬子弟參加紅軍,在參加長征的8.6萬主力紅軍中,有閩西兒女2.6萬余人,到達陜北后僅剩2000多人,可謂“一里一忠魂”。 對于普通的紅軍戰士來說,他們或許并不懂“主義”,但他們有一個信念,就算自己犧牲了,只要革命成果保住了,子孫后代都能過上好日子。 “我覺得自己現在好幸福。如果沒有共產黨,哪有今天這樣好的生活?”扮演“瓜娃子”的古田中心小學五年級(2)班學生張健生說。 今天,在這片曾浸透先輩熱血的紅色土地上,校園書聲瑯瑯,孩子笑容綻放。 閩山閩水蒼茫,風展紅旗如畫。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