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清:主動作為勇擔當 助學圓夢育新人
2019-07-04 22:05:09? ?來源:海峽教育報 責任編輯:趙海霞 我來說兩句 |
編者按 2018年6月,福建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和海峽教育報社共同在《助學專刊》推出“黨委書記談資助”專欄,邀請省內各級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的黨組織書記從全局高度解讀國家學生資助政策。 今年3月1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刊發署名文章《學生資助要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更大作用》,強調教育系統要把學生資助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好,充分發揮學生資助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本期推出的是建甌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家清的專訪。 主動作為勇擔當 助學圓夢育新人 ——訪建甌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家清 ■ 本報記者 羅菊熙 通訊員 江穎 建甌是一座有著1800多年建縣史的省級文化名城,也是福建省陸地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先后獲評全國科技、文化、教育、體育先進市等榮譽稱號,2013年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2017年以來,建甌市實行免、減、助、獎、貸、補等形式的多元扶持和資助政策,兌現各類教育資助資金2702.91萬元,惠及約44965人次,其中建檔立卡2230人次;發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2094.29萬元,惠及學生2941人次,在南平市均穩居領先位置。 這些成效得益于建甌市教育系統上下一心的主動作為、擔當進取。日前,建甌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家清接受記者專訪,從工作創先、機制創新、育人成效等方面介紹了該市學生資助工作的經驗做法。 建甌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家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抓好三個階段 生源地助學貸款多年領先 建甌市從2010年開始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經過10年的探索總結,形成了日趨成熟、合理、科學的貸款辦理和管理的工作機制,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助學貸款工作連續幾年在南平市領先。據統計,十年來,全市累計發放助學貸款4103.7458萬元,貸款人數6268人。近三年,貸款金額2783.88萬元,貸款人數4031人,占十年總量的67.84%。 張家清介紹:“我們學生資助中心團隊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資助政策,按照貸款前、貸款中和貸款后劃分工作任務,并根據不同學齡階段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源地助學貸款的相關服務和宣傳工作,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力爭實現全面覆蓋,不讓一個高三畢業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放棄大學夢。” “務必讓所有家庭經濟困難高三學子知曉國家助學政策,解除后顧之憂?!睆埣仪褰榻B,在貸款前,建甌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會預先做好當年助學貸款工作計劃,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崗前業務培訓,為高中學校和金融機構提前安排宣傳等業務溝通聯席會,將每一階段的工作都一一分解落實到位。 在貸款工作進行過程中,建甌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著重做好任務安排、貸款服務和材料審核工作。資助中心工作人員事先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和暑期周工作安排,合理安排貸款受理和辦理時段。“每年七八月份正是暑期辦理貸款工作高峰時間段,工作人員和學生志愿者們最為忙碌。他們放棄午休,加班加點,熱情服務,創造條件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便利,做好‘一站式’服務工作,不讓學生和家長空跑一趟、空等一場?!睆埣仪逭f。 在貸后管理工作階段,建甌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及時跟進,建立“一卡一薄一臺賬”管理責任制?!耙豢ā奔唇⒔n立卡學生受助登記卡,對學生個人受助信息及時更新,對于未辦理貸款的建檔立卡戶學生,要求學校摸清情況并予以詳細登記附上相應的佐證材料;“一簿”即建立“貸款學生通訊簿”,將貸款學生的手機號碼、家庭固定電話號碼、就讀高校聯系方式等納入登記;“一臺賬”即創建“學生貸款臺賬”,在助學貸款系統中,導出畢業學生完整的貸款信息,建立臺賬,動態掌握了解貸款學生的情況。 近年來,由于宣傳到位、受理程序便捷、人員安排合理、服務細致耐心,建甌市的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一直平穩有序開展,在數量上連年攀升,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力行三個創新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 “教育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我們從創新教育扶貧機制、創新保學控輟、創新學生營養改善工作等多個方面入手,全力保障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書讀、讀好書,有學上、上好學?!睆埣仪鍖τ浾哒f。 在教育扶貧機制方面,建甌市創新“三全三扶一檔”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方式?!叭奔慈珕T參與、全面覆蓋和全程管理;“三扶”即扶志工程、扶智工程和扶助工程;“一檔”為每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建立專門檔案。全市教育精準扶貧實現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全覆蓋?!耙粰n”做到檔隨人走,實現動態跟蹤、信息共享,通過檔案能全面了解學生成長脈絡,有利于每個階段采取不同措施,因材施教,最大程度達成育人目標,不讓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孩子因貧輟學、因貧失學。 如何切實控制學生輟學率,保證適齡兒童和少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張家清說,建甌市制定了“保學控輟”工作制度和措施。首先落實學??剌z保學第一責任人責任,嚴格實行校長、教師和學生全員全程監控制度、學齡兒童少年入學通知制度、學生升學交接制度、流失生報告制度,把控輟保學和適齡兒童勸返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同時,組織教職員工進村入戶宣傳解讀教育扶貧政策,幫助初、高中畢業生提前了解下一學段的國家資助政策,及時解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后顧之憂,為建檔立卡困難家庭學生提供全學段、全過程、全方位的扶助。 張家清介紹,建甌市迪口鎮中心小學距離建甌市區70多公里,村民主要以毛竹林為生,大部分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學校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學生數1827人,其中建檔立卡學生60人,低保學生7人;附屬幼兒園學生數391人,其中建檔立卡幼兒6人,低保幼兒2人。學校建立貧困學生受助登記卡(一人一卡),建立健全校內、校外資助制度,做好獎學金、助學金發放,保證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學上。黨員教師與貧困學生結對幫扶,經常家訪,及時了解貧困學生信息,進行心理上引導,物資上的幫助等;開辦紅土地少年宮,有圍棋、武術、書法、籃球、葫蘆絲等興趣小組,每周一課時,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開設留守兒童關愛室,配備電腦與攝像頭,讓學生可以和父母視頻聊天,一解思親之苦。 “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提高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水平,改善我國教育水平,實現教育平等的重要惠民舉措。”張家清對記者說,2018年5月,建甌市教育局聯合十個部門制定印發了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把實施這一計劃列入民生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的重要內容加強監督。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營養改善計劃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經驗,認真指導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規范運作,加強對學校營養餐的監管,切實把營養改善計劃這項實事做實、好事辦好。 2018年,建甌市全年核撥營養改善專項補助資金828.24萬元,惠及寄宿生16507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寄宿生662人次)、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寄午生329人次,核撥寄宿生生活補助資金47.93萬元,惠及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寄宿生842人次。 拓寬三條渠道 提升學生資助工作成效 張家清告訴記者,建甌市在認真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的同時,還積極開展暖心提升工程,依托“政策宣傳、社會資助、助后教育”三條渠道,不斷提升學生資助工作的服務質量和成效,傳遞資助溫度,踐行資助教育使命。 多年來,建甌市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全方位、多層面地開展學生資助政策和學生誠信、勵志教育宣傳,營造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組織開展“資助政策鄉村行”家訪活動,配合高校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訪,將資助政策宣傳品發放給走訪對象,宣講資助政策,解答有關資助政策的問題,傳遞國家資助溫暖。2017年以來,建甌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共發放資助政策宣傳手冊、資助政策告知單、一封信等2萬多冊,開展金融知識進校園活動6場次,實地家訪1千多次,實地走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8百多戶。 社會資助的作用不可忽視。2017年以來,建甌市共接收“鄭政謀獎助學金”“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獎學金”“中投江濱廣場獎助學金”“工商聯光彩助學”等社會資助152.6萬元,全市共363位學生得到資助。為了切實發揮社會關愛人士資助資金的育人作用,建甌市開展了一系列感恩、勵志、志愿服務等主題活動,培育學生感恩之心,做到物質上幫助學生、精神上培育學生、能力上鍛煉學生。 建甌市還積極開展助后教育,充分發揮資助育人雙重功效,實現物資和精神資助的有機結合。建甌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組織開展“助學·筑夢·鑄人”“勵志校園·感動福建”等主題宣傳活動。各學校開展征文、主題演講、情景劇活動,組織走訪福利院、開展支農支教、走進企業等各類社會公益活動,營造和諧氛圍,加強對學校學生的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獨立健全的人格,為日后升學求職樹立信心。 建甌一中十分重視開展感恩教育,圖為該校感恩敬師禮活動現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建甌一中作為百年名校,多年來,通過國家資助、校內獎助與社會資助相結合的全方位舉措來開展助學工作。與此同時,學校十分重視開展感恩教育,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學校網站、宣傳欄、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講座、詩文朗誦、辯論賽、給父母寫一封家書、朱子敬師禮、校園衛生清理與綠化維護、志愿服務活動等方式積極開展資助宣傳工作,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將感恩落到實處,提升自強、自立和回報意識。 張家清在一次下校調研時,聽到了建甌一中2012屆校友、現任教師林晶晶感恩勵志的故事,為之動容。在高考即將到來之際,林晶晶家庭遭受變故,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動幫助她申請國家助學金、校內資助、社會資助、減免學費,聯系班主任及科任老師進行“一對一”學習和生活幫扶,動員她參與校園勤工儉學,高考后幫助她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在黨和政府、老師、同學的幫助下,林晶晶順利渡過難關,考上理想大學,并實現回母校工作的夙愿。 “林晶晶說會用自己的行動回報國家的幫助和社會的善意,將愛留在教育的路途中,給更多孩子愛和、信心和力量,幫助他們勇敢前行!這句話道出了很多受助學生的心聲,也讓我深感學生資助工作責任之重大,意義之深遠。”張家清說。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